“我们老两口都70多岁了,不能外出务工,政府给发展庭院经济的农户发补助,我们就在家栽一点黄花菜,不但省力气,还有经济收入。”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庙渠镇文夏村村民刘怀珠,利用庄前屋后闲置地栽植黄花菜,每年收入1万元左右。
盛夏时节,行走在镇原县乡镇的村组小路上,农户的房前屋后或栽果种菜,或养殖牛羊,一幅产业兴旺、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画面映入眼帘。
今年以来,镇原县大力发展庭院经济,鼓励引导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以及监测对象充分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废弃闲置庄基,见缝插针发展“五小产业”(小种植、小养殖、小手工、小作坊、小民宿),变“方寸闲地”为“增收宝地”。
“祁川村将人居环境提升和庭院经济结合,鼓励农户种植水果玉米、西红柿、辣椒、茄子等经济作物;文夏村采取‘支部+家庭农场+庭院经济’的发展模式,天选动员农户利用闲置房屋、地埂果园等发展‘小微’庭院经济……” 镇原县乡村振兴局局长鱼灵波对该县各镇村发展庭院经济的做法如数家珍,在他看来,发展庭院经济能增加农村弱劳动力的收入,让群众一边照顾家一边增收,这也正是镇原县发展庭院经济的初衷。
今年以来,镇原县坚持党建引领,示范带动,突出重点,创优环境,按照“因地制宜、因陋就简,远近结合、大小结合、种养加销结合”原则,突出经济效益和传统习惯,对接市场需求,开发乡土资源,逐乡逐村规划产业类型和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
走进武沟乡渠口村村民刘登洲家,他正坐在房檐下小心翼翼地雕刻葫芦,诗意的山水、惟妙惟肖的人物、栩栩如生的动物浮现于大小不一的葫芦之上。47岁的刘登洲是村里的脱贫户,他患有强直性脊柱炎,无法从事重体力劳动,家中生活主要依靠政府兜底保障。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刘登洲接触到葫芦画这项手工艺,从小有画画基础的他便在家中开始了葫芦工艺品制作,经过他精心雕琢的葫芦,一个能卖二三百元钱。
渠口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尤伟龙说:“我们根据刘登洲绘画篆刻的特长,一方面给他提供地膜、化肥等农用物资,鼓励他利用庄前屋后闲置土地种植葫芦;另一方面给予他1000元的庭院经济补助资金,鼓励他在家开办葫芦彩绘工作室,同步进行网络直播销售。”
为鼓励引导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口以及监测对象充分利用自有院落空间发展庭院经济,镇原县统筹各类帮扶资金392万元,对庭院经济发展达标的农户,每户给予1000—3000元不等的产业补助,并协调流转土地780亩,落实“富民贷”、创业担保和产业贷款等小额信贷1.9亿元,有力解决了群众发展庭院经济动力不足、资金不足的问题。通过政策引导,示范带动,全县发展以种养业为主的庭院经济农户已达到2.5万户。
甘肃省镇原县庙渠镇文夏村村民刘俊锋发展庭院养牛80头,间接带动40余人就业。
庙渠镇文夏村村民刘俊峰依托肉牛养殖补助政策,又通过产业贷款10万元,盘活自家闲置房屋养殖肉牛80多头,收购周边群众玉米60吨,秸秆400多亩,间接带动40余人就业。
“镇原县通过政府引导、农民自主、灵活就业的方式发展庭院经济,拓宽了脱贫户、监测户、留守老人、弱劳动力的增收渠道,让低收入群众稳步增收。”鱼灵波说。
走进庙渠镇文夏村村民刘武家的庭院,放眼望去,蔬菜青翠欲滴,黄花成熟喜人。“黄花菜、红杏、李子以及其他绿叶蔬菜,除了留足自己食用外,其余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卖完了。” 刘武说。
刘武是庙渠镇最早种植黄花菜的农户之一,该镇将黄花菜作为庭院经济的首选产业,采取“以户带户、以户促户、户户共进”的发展模式。
四合村村民谢万俊,利用自家山地栽植黄花菜11亩,同时,在自家房屋周围建办黄花菜收购站、蒸馏加工小作坊各1处,收购黄花鲜菜100多吨,加工干菜11多吨,年收入达到15万元左右,示范带动周边群众栽植黄花菜500余亩,户均增收3000多元。
为扶持村民利用闲置庭院发展黄花菜产业,当地政府本着就近收购、方便群众的原则,在塬面黄花菜栽植相对集中的片区配套建设了12处收购站,并在山区设立移动收购网点。对收购的鲜菜统一蒸馏、晾晒,并发往加工基地分拣、包装、销售。
在发展黄花栽植庭院经济的过程中,当地探索出“公司+庭院经济+农户”“支部+合作社+庭院经济”等模式,形成了与农户利益深度联结。
庙渠村党支部书记吴永昭说:“今年群众利用庄前屋后闲地新栽植300多亩黄花菜,黄花菜成熟后,收购站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按照高于当地市场价的价格收购鲜菜。即使碰到阴雨天气,收购站也可以解决黄花菜晾晒问题。此外,农户自家生产的黄花干菜也可以随时拿到收购站售卖,不存在卖不出去的问题。群众发展黄花菜产业的劲头更足了。”
与庙渠镇各乡村在发展庭院经济过程中注重农户收益、畅通产销渠道一样,郭塬乡毛庄村在鼓励村民发展辣椒种植产业的过程中,为农户提供优质种苗,栽植和病虫害技术指导以及统一收购的一体化服务,确保种得下、种得好、收益高。目前该村已形成“种植、加工、销售”一体化、规模化的庭院经济发展布局。
“我们村已建成辣椒烘干车间、冷藏库,形成集种植、烘干、保鲜储存、代加工、网络销售于一体的辣椒全产业链。村党支部邀请省农科院专家给有种植辣椒意愿的农户免费培训,让农户掌握技术要领。做到了把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让群众富在产业链上。”毛庄村驻村刘传友说。
在高质量推动庭院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镇原县筛选19个村进行试点,聚焦时令蔬菜、杂果、中药材、传统手工、特色休闲旅游和生产生活服务等类型,探索出以种植、养殖为主,其他庭院经济为辅的发展模式。
为进一步拓展庭院经济发展思路,当地政府鼓励青年人才回乡创业。“政府引导我们把庭院作物原生态、零污染的‘土字号’,融入全县产业集群链条,通过‘线上+线下’模式多渠道销售。我回到老家主要是想把农户庭院里面产出的土鸡、土鸡蛋,还有羊肉、五谷杂粮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卖出去。”甘肃中达佳润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赵兵社说。
镇原县在高质量推动庭院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培育出具有一定产业规模的党员致富带头人361名,赵兵社就是其中之一,他们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周边群众在庭院里种植的农产品,统一加工、包装、销售,让农户对发展庭院经济没有后顾之忧。
“我们通过订单生产、技术服务、抱团销售等方式,走分散生产、联合经营、规模发展的路子,实现庭院经济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全县庭院经济年均收入2亿元。”鱼灵波说。
夏秋季节,城关镇祁川村村民李小平家庭院里的蔬菜生机勃勃,果树成荫。几年前,李小平带头将自家院子的空闲地进行改造,清理了陈年垃圾,分块种上蔬菜,并在房前屋后栽植果树,打造了村里的第一个生态庭院。
“我家的蔬菜地主要施农家肥,种出的蔬菜口感好,1亩多地一年可以收入三四万元。”李小平高兴地说。
在李小平的带动下,70多岁的村民张来虎也把门前的垃圾全部清理了,平整土地后种上各种蔬菜,除了自己吃,其余的都拿到集市上卖,收入可达3000元左右。据张来虎介绍,他前两天刚收完大蒜,趁着墒情又种了一茬菠菜,在他看来,“自从把庄前屋后闲散地利用起来以后,我们的环境更美了,以前的脏乱差变成了现在的干净美,心情都好多了。”
通过发展庭院经济,镇原县各镇村的村民都能明显感到乡村环境的变化,产业发展的同时,村庄环境也有明显改善。
文夏村村民张志强住的是漂亮的小楼房,院子里也干净整洁,离小楼房不远处就是他的老庄旧院,旧窑洞改造而成的牛棚羊舍里,养着58头牛、130只羊。
“政府一边让我们发展庭院经济,一边大力开展村庄环境整治,不但有钱赚,环境也比以前更美了。现在搞养殖,政府有补贴,牛产牛犊政府有补助,还购买了养殖保险,一年收入可达30多万元。” 张志强说,他准备把牛棚扩大一些,养殖规模扩大到120多头。
为实现产业发展与人居环境双提升,镇原县改造废弃窑洞2300多孔,饲养牛羊猪鸡等家禽(畜)20多万只(头)。冬暖夏凉的窑洞改造为牛羊舍,不仅成本低,还盘活了废弃闲置资产。昔日的废旧窑洞变成发展庭院经济的“聚宝盆”。
如今,在改造后的窑洞周围,当地政府组织群众按照“绿树成荫、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的标准,天选团队见缝插绿、见空补绿,栽植雪松、侧柏、国槐、冬青、黄杨等绿化苗木,全力打造生态养殖园区,扮靓美丽乡村。
“之前的烂窑洞,现在经过加固改造后,里面养着牛羊猪鸡,外面绿树成荫,环境变好了,群众收入也上去了。”慕塬村原党支部书记杨乃东说。
除发展养殖外,当地政府还动员1.1万户农户在房前屋后栽种黄花菜、花椒、草莓等1200亩,动员1.5万户农户种植杏树、李子、桃树等果树2万多棵,间种大葱、辣椒、西红柿等蔬菜3000多亩,在保障自家食用外,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全县在大力发展庭院经济的同时,扎实开展美丽庭院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移风易俗行动,开展拆违治乱、环境整治、风貌提升‘三大行动’和‘厕污垃’治理,农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让庭院经济‘活’起来的同时,也让庭院美起来。”鱼灵波说。
(作者安永涛 秦颖杰系甘肃省镇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镇原县乡村振兴局综合股股长)